
實驗室的消毒和滅菌是預防和控制微生物污染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,涉及實驗室內(nèi)外環(huán)境的清潔、消毒,以及檢測用具、培養(yǎng)基等的消毒和滅菌。以下是環(huán)揚未來對實驗室消毒、滅菌的基礎(chǔ)知識及其影響因素的匯總:
一、基礎(chǔ)知識
- 消毒:
- 定義:殺滅或清除傳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,使之達到無害化的處理。
- 應用:通常用于實驗室檢測環(huán)境、人員手部等。
- 種類:根據(jù)有無已知的傳染源可分為預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;根據(jù)消毒的時間可分為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。
- 滅菌:
- 定義:殺滅或清除傳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(包括芽胞),使之達到無菌程度。
- 應用:通常用于檢測用具、檢測試劑等。
- 滅菌后的物品稱為“無菌物品”。
二、消毒和滅菌的方法
- 物理方法:
- 熱力消毒滅菌:包括干熱滅菌和濕熱滅菌。干熱滅菌利用恒溫干燥箱內(nèi)的高熱,保持一定時間殺死細菌和芽孢;濕熱滅菌則利用高壓蒸汽以及在蒸汽環(huán)境中存在的潛熱作用和良好的穿透力,使菌體蛋白質(zhì)凝固變性而使微生物死亡。
- 輻射消毒:利用紫外線等輻射進行消毒。
- 過濾除菌:將液體或氣體通過有微孔的濾膜過濾,使大于濾膜孔徑的細菌等微生物顆粒阻留,從而達到除菌的目的。
- 化學方法:
- 消毒劑:使用化學消毒劑對物體表面進行消毒。
- 抗生素:在某些情況下,抗生素也可以用于抑制微生物的生長。
三、影響消毒和滅菌效果的因素
- 微生物的種類:
- 不同類型的病原微生物對消毒劑和滅菌方法的抵抗力不同。例如,細菌繁殖體易被消毒劑消滅,而細菌芽胞則對消毒因子有較強的耐力。
- 污染物的數(shù)量和性質(zhì):
- 微生物的數(shù)量越多,需要消毒和滅菌的時間就越長,劑量也越大。
- 有機物在微生物表面形成保護層,妨礙消毒劑與微生物的接觸,從而降低消毒效果。
- 溫度:
- 隨著溫度的升高,殺菌作用通常增強。但不同消毒劑對溫度變化的敏感性不同。
- pH值:
- pH值過高或過低對微生物的生長和消毒劑的殺菌效果均有影響。在酸性條件下,陰離子型消毒劑的殺菌效果好;在堿性條件下,陽離子型消毒劑的殺菌效果好。
- 消毒劑的濃度和作用時間:
- 消毒劑的濃度和作用時間也是影響消毒效果的重要因素。濃度過低或作用時間過短都可能導致消毒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