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十月份上海市把PM2.5納入空氣質量檢測標準以來,在我們的印象中,空氣輕度污染的天數(shù)比以前增加了許多,檢測部門也提醒市民(特別是老年 人和兒童)減少戶外活動時間。這當然不是說上海的空氣質量愈來愈差,而是因為檢測的標準提高了,這種提醒是出于對市民健康的關心,也是必要的。但這樣一 來,給經常到戶外鍛煉和活動的市民帶來心理負擔,不大敢到戶外鍛煉,尤其是不敢進行深呼吸(腹式呼吸),生怕受污染空氣的影響。
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存在差別和不平衡。那么,對空氣質量是否也可以這樣看,即在上海市整體的空氣質量不佳的情況下,局部地方如樹木多,綠化好的公 園和綠地質量卻比較好呢?因此我建議:環(huán)境檢測部門是否可以選擇某些有代表性的公園,設點進行空氣質量的檢測,指出它與全市空氣質量的區(qū)別,以便更好指導 市民的戶外鍛煉。
空氣質量是日常生活中市民關注的話題之一。上海城市區(qū)域比較大,不同時節(jié)、不同風向、不同的大氣環(huán)流對于本市不同區(qū)域的影響不一樣,所以東 西南北的空氣質量是有差異的,加強監(jiān)控力度和精細化管理勢在必行。增加監(jiān)測點,對居民常去的公園、綠地進行空氣質量優(yōu)劣程度的排列比較,進而設立一個“綠 地指數(shù)”,并及時發(fā)布,讓居民能夠更加方便直觀地選擇自己合適的晨練地點,這方面綠地管理部門也可以有所作為。這樣人性化的做法著實可以解決居民的困擾。
另外,居民們也不可盲目相信綠化茂盛的地方空氣質量一定就優(yōu)。比如,郊區(qū)的淀山湖區(qū)域的采樣點就經常在PM2.5的檢測中,被列為全市可吸入顆粒物含量的地方。所以大家在外出鍛煉前,關注一下實時空氣質量狀況,以免造成身體不適和不必要的困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