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脖子(qiǎ bó zi),意思是指用雙手掐住別人的脖子,多比喻抓住要害,致對方于死地。
又指中國仍依賴發(fā)達國家的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和設備,如光刻機、操作系統(tǒng)等。
我國的芯片技術一直都在被國外“卡脖子”,早有很多報道指出我國的芯片行業(yè)具體卡脖子在光刻機上,而對于業(yè)內來說,我國的芯片行業(yè)的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是在卡脖子。
首先來簡單了解下芯片從設計到成品的幾個環(huán)節(jié):
1. 設計
2. 制造
3. 封裝測試
01 芯片復雜繁瑣的設計流程
芯片制造過程類似于蓋房子的步驟,先打好地基,在往上層層疊加,然后產生所需要的芯片。而蓋房子的這個步驟中,除了必要的建造工人外,房子的設計師也是的部分。設計師設計出的設計圖是芯片建造的依據(jù)。因此,芯片設計是芯片制造的前提。那么,芯片設計中的“建筑師”又有哪些呢?
在芯片生產制造流程中,芯片設計一般都由設計公司進行規(guī)劃和設計。根據(jù)2020年第二季芯片設計公司營收排名可以看出,芯片設計大廠博通、高通、英偉達等均為美國企業(yè),而以中國為代表的聯(lián)發(fā)科、聯(lián)詠等企業(yè)也都集中在中國臺灣省。
這些大廠已有多年的設計經驗與工程技術,他們都自行設計各自的芯片,然后根據(jù)芯片不同的規(guī)格、效能供給下游廠商選擇,由于是由各廠工程師自行設計,所以工程師的技術直接影響著企業(yè)的價值。那么,芯片設計究竟有哪些過程?
步:規(guī)格制定
設計師會根據(jù)芯片的實際應用要求定制芯片的規(guī)格,這就好比在設計房子之前,室內設計師會根據(jù)客戶具體的需求,如家庭人口數(shù)量或者是客戶的實際要求設計房子相應的室內圖紙,或是三室一廳或是兩室一廳等等。同樣的,芯片設計也有一定的規(guī)格。一般來說,芯片設計的越大芯片規(guī)格越高,性能越強。
比如一顆PC芯片和手機芯片的設計標準就不同,一顆標準的CPU大小在一百平方毫米以上是正常的,而CPU和高強處理器大小達到二百多毫米也是正常的事。
由于PC的體積較大,因而散熱的環(huán)境較好,因此做大芯片的規(guī)格來提升芯片的性能是常有的方法。
但對于手機芯片來說,手機內部原本的空間就比較狹小,因而芯片的規(guī)格控制在幾十毫米以內就已經是較好的結果,過大的芯片自然也就不能適用于手機內部。
第二步:繪制藍圖
設計師根據(jù)已經做好的規(guī)劃,在電腦上將規(guī)劃畫出平面設計圖。在IC設計中,邏輯合成這個步驟至關重要。將確定無誤的程式碼放入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中,用電腦將程式碼轉換成邏輯電路產生電路圖,反復進行修改Z終確認正確。
然后將合成完的程式碼再放入另一套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中,進行電路布局與繞線。在經過不斷的檢測后,Z后形成縱橫交錯的電路圖。藍、紅、綠、黃等不同顏色,每種不同的顏色就代表著一張光罩。
層層光罩,疊起一顆芯片。
首先已經知道一顆IC會產生多張的光罩,這些光罩有上下層的分別,每層有各自的任務。
下圖中,左邊就是經過電路布局與繞線后形成的電路圖,在前面已經知道每種顏色便代表一張光罩。右邊則是將每張光罩攤開的樣子。
制作是,由底層開始,逐層制作,Z后便會產生期望的芯片了。
02 芯片的制作過程
說完光罩,再說下晶圓。我們經常會聽到很多晶圓廠,如臺積電、聯(lián)華電子、三星、中芯國際等等,都是晶圓制作的大廠。而晶圓尺寸常以6寸、8寸、12寸等規(guī)格進行劃分,這里闡述下什么是晶圓,這里的6寸、8寸、12寸指的又是什么?
晶圓(Wafer)是芯片制作的基礎。正如前文提到的芯片制造過程類似于蓋房子的步驟,先打好地基。而晶圓就是這個地基,在這個地基上層層疊加,達到自己期望的造型,不同的造型對應的不同的應用芯片。因此,打好地基(造好晶圓)是造出優(yōu)質芯片的基礎。
說到這里就需要回顧下晶圓的制作過程《你真的懂芯片嗎?一文帶你深入探尋芯片的奧秘?!?/span>
晶圓又稱硅晶圓,無論前面的電路設計是什么樣子,Z終都要疊加在晶圓上。
而通過他的名字“硅晶圓”不難看出其主要成分就是“硅”(Si)。硅也是極為常見的一種元素,然而它極少以單質的形式在自然界出現(xiàn),而是以復雜的硅酸鹽(R(SiO3)n)或二氧化硅(SiO2)的形式,廣泛存在于巖石、砂礫、塵土之中。
硅在宇宙中的儲量排在第八位。在地殼中,它是第二豐富的元素,構成地殼總質量的26.4%,僅次于的氧(49.4%)。
從上面的數(shù)據(jù)看,自然界硅的含量不少。但上文同時也指出硅是極少以單質的形式出現(xiàn)的,也就是說,制作晶圓所需的硅是需要從砂石中提純的,含硅的石頭不少,但是提純的技術卻不易,這項技術是我們的卡脖子之一。
芯片制作的部分二——光刻機。光刻機(Mask Aligner) 又名:掩模對準曝光機,曝光系統(tǒng),光刻系統(tǒng)等,是制造芯片的核心裝備。它采用類似照片沖印的技術,把掩膜版上的精細圖形通過光線的曝光印制到硅片上。
如果說晶圓是地基的話,那么光刻就是造主體。地基打好了,要將之前設計好的電路圖信息內容傳遞到晶圓上,這時候就需要光刻這項技術,光刻也是制造芯片的Z關鍵技術,他占芯片制造成本的35%以上。也就是我們要有光刻機才能對晶圓進行光刻,而作為我國半導體“卡脖子”技術的光刻機,在世界范圍內的擁有者也是。
用于生產芯片的光刻機是中國在半導體設備制造上Z大的短板,國內晶圓廠所需的光刻機依賴進口。
半導體制造由于超高的精度,無法通過手工和機器裝配,只能通過激光來刻蝕,而光刻機就是這個設備,是半導體制造的關鍵,無論臺積電、三星還是中芯國際都會受制于光刻機技術。
由于光刻機是生產大規(guī)模集成電路的核心設備,制造和維護需要高度的光學和電子工業(yè)基礎,世界上只有少數(shù)廠家掌握:
ASML
尼康
佳能
歐泰克
上海微電子裝備
SUSS
ABM, Inc.
以上列舉的是為數(shù)不多的光刻機制造商。我國光刻機的Z高水平代表要屬上海微電子的光刻機,制程工藝為90nm,而ASML早在15年前就已經量產了90nm。這就好比,2021年了,別人已在用iPhone13的時候你還在使用初代iPhone3GS,別人已經博士后的時候,你還在上初中。
03 芯片的封裝測試
從造晶圓到光刻再到摻雜Z后到封裝測試,困難貫穿于整個步驟。到達Z后,將做好的芯片用精細的切割器從晶圓上切下來,焊接到基片上裝殼密封,Z后測試包裝才是成品。(關于芯片的制作詳細內容可回顧之前的文章:你真的懂芯片嗎?一文帶你深入探尋芯片的奧秘。)
04 我國芯片事業(yè)的現(xiàn)狀
通過介紹不難看出芯片的制作過程之復雜、困難,而我國在芯片事業(yè)的關鍵技術上自始至終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(zhàn),不管是芯片設計還是芯片制作,所有核心環(huán)節(jié)都缺少關鍵技術和人才。
隨著我國科學實力與經濟實力的不斷壯大,盡管我們在諸多方面已經有了巨大的飛躍,但是國際半導體大廠的技術實力仍然令我們望其項背。
如今的中國不缺“糧草”,更多的是對半導體領域專業(yè)人才的渴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