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來說作物在播種期對土壤水分的要求如下:小麥為18%,高梁、玉米為8%,棉花為18一20%,花生為18%。因此保證土壤水分對作物的播種、發(fā)芽、生長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。土壤水分測試儀的功能就是幫助農戶快速測定出土壤水分的含量,為農業(yè)生產灌溉提供依據。今天我們就以土壤水分測定儀來對西南地區(qū)土壤水分進行研究。
潮黃土區(qū),歷史時期因受黃河多次泛濫沉積的影響,往往先期泛檻的沉積物,被后期泛濫沉積物所埋沒,致使土壤剖面中,出現深、淺、厚、薄不一的沙粘土質地交互層,直接影響著土壤水分的運行及土壤含水量。
整個平原潮黃土區(qū)皆分布著以輕沙土、細沙土、壤沙土為主的沙性土壤,機械組成大部為細沙粒,土層深厚而疏松,漏水漏肥,不保墑,極易干旱,但通氣性良好,土壤水分運行活潑,滲透迅速,吸收性能很弱,濕度升高快,土壤孔隙度為40一45%。沙質土的機械組成和腐殖質含量與土壤含水量的關系,在潮黃土區(qū)的沙質土壤中,作物生育期適宜的土壤含水率:小麥、玉米、紅薯、谷子為17%。
黑懈土區(qū)的土壤物理特性與土壤含水量的系:黑懈土包括黑懈土、老土、黃膠土、黃粘土、黃懈土、白膳土、黑粘土及部分的淤黃土等。主要分布于伏牛山與桐柏山之間的拗陷中,年降水量800一1000毫米,年蒸發(fā)量1000一1400毫米,屬半濕潤帶,年濕潤系數0。7一1。0,生長季旱期50一]50天。成土母質為第四系上更新統(tǒng)新野組湖積黑色粘土,厚達10一加米;部分淤黃土主要分布在唐白河西岸,系發(fā)育在沖積性母質上。
土壤水分以分布在中心者為最典型,土壤物理性很差,如新野一帶的黑懈土,耕層薄,屑粒狀結構,心土黑而粘,下部為砂樓,因其母質久被積水所浸淹,長期處于潛育階段,吸濕水很強,膠體膨脹快,阻塞毛管孔隙,水分不能下滲,往往形成粘土層與砂褸石相間的不透水層,水分達到飽和狀態(tài),耕層就出現"懈狀",心土膠體粘粒吸濕性,雨水過多時,造成土壤內部排水不良,浸水后,水土不渾,土不秀根,而成分離狀,當地群眾稱它為"上浸地"。土質粘重,濕時膨脹,干時龜裂,拆斷作物根系,影響生長。
新野縣的典型黑懈土:耕層表土的自然含水率為4一15%,吸濕水為8。78%。這種土壤的土壤水分物理特性,就是易形成"上浸"。在雨季必須采取排水拆墑,制止上浸,此外,平時在耕作上應采取壕澆垅播、開溝埋墑、及時中耕、碎塊護墑、小墩耕作等措施。